泉币方圆
标题:
午夜吐糟
[打印本页]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16
标题:
午夜吐糟
近日浏览几个网站,看了麦老这些年经历,让我有一种情绪如鲠在喉,不吐不快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32
收藏具有双重属性,既是兴趣爱好,又是严谨学问。多数人玩收藏达不到做研究的程度,在于玩儿,懂点收藏,生活中被人都不当作正事,说你有点邪才。收藏者抱着娱乐的心态收藏,当打假得罪人,损害他人利益,追求真伪就不那么重要了,这是本质冲突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33
有的人开始有一定立场,是利益没受损之前,当利益受损时,就抛弃原有立场,不辨是非,大环境就是这样,这是一片严重缺乏是非观的土壤,是面子至大的社会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34
研究古币是学问,众所周知,学问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去伪存真的过程,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、技术的进步和大量的对照重复,先前一些不准确的内容就会被新的更为准确的理论所替代。任何一门学问,如果不能接受这种动态过程,就会停止发展,甚至会被淘汰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36
前辈钱币学家做出了一些成果,也不等于说我们现在也必须全盘相信。从来如此就对吗?不一定是对的。我们应该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研究。作为一个现代收藏爱好者,不能还把老藏家当作权威,只要权威的话就不能违背,他们几十前提出的观点我们都还要照单全收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42
多数泉友人品是很好的,但过于中庸,盲目维护权威,就算权威有错误,也不能公开批判,我们从古至今推崇儒家文化,讲究个“礼”字,孔子不就是这样的吗?孔子用“春秋笔法”,“为尊者讳”、“为贤者讳”,本质就是隐瞒尊者的错误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44
儒家思想固然影响深远,但孔子的那套做法,即使在中国古代的做学问的人当中也不受推崇。中国古代推崇的是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、有气节的人,正如文天祥《正气歌》所说:“在齐太史简,在晋董狐笔”,这涉及到两个历史典故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45
齐国权臣崔杼把齐国国君齐庄公杀了,齐国的史官(太史)在史册里记载“崔杼弑其君”。崔杼把这个太史杀了。太史的弟弟继续在史册里这么写,崔杼也把他杀了。太史的第二个弟弟还是这么写,崔杼还是把他杀了。太史的第三个弟弟还是这么写,崔杼杀得手软,没有再杀下去。第三个弟弟从宫里出来,碰到另外一个史官,手里拿着一个木简(那时候还没有纸,是用木简来写字的),上面写着“崔杼弑其君”,等着崔杼把第三个弟弟也杀了他就顶替上去。所以叫“在齐太史简”。这些史官是不会为尊者讳的,当时齐国最大的尊者、地位最高的人就是崔杼,他们宁愿一个一个地被杀,也要把这件事直接写下来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46
“在晋董狐笔”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,也是春秋时候的故事。晋国的赵穿把晋灵公杀了,当时晋国主持朝政的赵盾没有去处理赵穿。晋国的史官董狐就写“赵盾弑其君”,把国君被杀的事怪到了赵盾身上。从现代历史学角度来看这么写是不对的,因为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。但是至少说明董狐没有“为尊者讳”。当时晋国最大的尊者就是赵盾,董狐不仅没有为他避讳,反而把国君被杀的责任直接赖到他的头上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2:46
本帖最后由 alter 于 2021-8-26 03:12 编辑
两个典故说明,中国人推崇的是这种敢于秉笔直书、有气节、有骨气的人,连君王,权贵都不畏的人,我有看到有些友人真心规劝麦老能中庸一些,我猜麦老没有兴趣听取关于为人处世的任何忠告。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3:04
无论作为收藏家还是研究学问,看问题应该有历史的眼光,不要太短视,某些钱币大家,给造假的评级公司站队,与售假的网站沆瀣一气,要知道,当代名利放在历史进程当中,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。现在的风云人物,以后都会变成过眼云烟,可能在历史上根本就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,即便留下了,反而是骂名,有些人就不怕后世挨骂吗?
作者:
alter
时间:
2021-8-26 03:18
吐槽完毕,回到生活中了,对钱币界未来还是持悲观态度,这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感恩麦老的努力。2021年6月于金陵客次
作者:
麥當勞
时间:
2021-8-29 08:46
[吐槽]2字的來源可能很少人知道?
欢迎光临 泉币方圆 (http://www.quanbixuetang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2